2015年3月25日 星期三

VSCO Film!數位攝影師該如何用他?

前一章「VSCO Film!數位時代的底片世界」講了 VSCO Film 能快速的給業餘使用者帶來驚喜,
除了能以假亂真的讓朋友以為你買了底片相機(甚至拍立得底片都有)之外,
還能弄出反轉底片效果,裝 Lomo 就假文青一下。

但是對於較專業的美術工作者來說,
這些預設的底片風格雖然精美、且精準,
卻無謂的浪費很多時間在尋找符合你心中想法的底片。
而且不只要找半天,找到之後,會發現還不如自己調 RAW 檔算了....

尤其是逆光照,簡直就是直接放棄掉。



但是我把 LR 關了後,想了一陣子,
又發現一種不同的路線,而這是從音樂樂理的角度去看 VSCO Film....

在音樂中,我們先決定了一首歌是什麼調,
大調小調?爵士?東方五聲音階?
然後才根據調中的音符去編曲。

換成美術,那就是手上的調色盤只有八個洞,就八種顏料。
而這八種顏料就代表了某一支底片的色調。
我們所該做的,是拿這色調畫出一幅作品來。



用這個角度去看 VSCO Film ,我們就得到一個答案:
用 VSCO Film 的底片風格檔去決定了色調,之後再去拉我們要的曲線
而不是像數位時代那種濾鏡一選完、成果就該出現的思考方式。





用這個方式重新回到我們前一篇的照片,
翻出那些被我手動調 RAW 完敗的幾張,
我們會得到什麼樣的結果呢?

首先就拿一張非常不怎樣的櫻花照來測試。


因為機緣不佳所以這次的櫻花只照到一些這樣等級的作品,在後製時就下重手挽救看看。
左邊是我之前調色的作品,右邊是這次用 Fuji Velvia 50 Balance Warm 做基底的後製成果。


在這種黑白對比強烈的時候,用 VSCO Film 所做的成果,在比較細膩的色澤控制上較難掌控。
但也不是做不出來,所以算是沒加分但也沒扣分。



第二次測試高對比:

VSCO_tests_B_004

這次用也用真實中更偏向夢幻效果一點的風格去試。
VSCO_tests_B_005

一樣是用 Fuji 的底片,這次用 Velvia 100 Landscape,都是飽暖調的底片。
VSCO_tests_B_006

要用底片的色盤引出 ambient light 的感覺,在細膩部份真的較難調整。




那中規中矩的瘦西湖照呢?




這次我的原圖是偏向舊照片和山水畫之間的一種混合風格。




因為要作成舊照,所以基底用的是以前的底片:Fuji Superia 1600 - 。



這次反而就很輕易達到效果,而且在淡色的表現上比手調更容易。





最後算是這次的壓箱作品,之前拿到 Sony Zeiss FE 16-35mm f1.4 時照的一張作品:




當時在家裡拉一拉顏色後,覺得這樣的感覺很重鹹很滿意....




然後我用了正片(Fuji Velvia 50 ++) 做基底下去硬橋之後,我輸了..






要玩底片調性有一個重點必須掌握,
那就是底片中不存在純黑和純白。
純黑往往不是 RGB 0,0,0 的顏色,而是像墨汁一樣,
一筆下去是黑色,洗下來發現事實上是綠色。
而且是很濃很深的綠色,深到我們肉眼投降,當做黑色辨識了。
而白色亦同。

所以要很有底片感,速成的做法,就是要選 ++ 或 -- 的版本。
因為這些都增減感過度,所以黑和白都「斷頭」的很顏重。
一套用上去,馬上就有那種沖洗後的「瑕疵感」。


再來當然是色偏,老一輩的人說富士底片拍藍天綠地就是厲害,
從現在數位影像的角度,我們可以理解為富士的藍綠兩色色階較多,
(更科班的講法大概是 RG 兩色多了 1bit... hahaha)
但以嚴格的 RGB mapping 來看,這比較像是某些接近綠色的色調,
都被「色偏」成綠色了。

用白話講,就是照片上的紅黃兩色都被移去做藍綠兩色了。

當然這是很粗糙的解釋方式,可是這種會把顏色移來移去的特性,
就是每一卷底片自己的個性!
什麼柯達正片色彩濃郁啦~ Fuji Velvia 照人像不太好啦....
基本上就是這些色偏所營造的風格,某些時候好用,某些時候難用。

所以當我們要動手時,看到一張照片的主題,就大概要知道是要用哪卷底片做基底。
當然這是美術偏好,沒有固定公式對錯。
但是一開始面對十幾種底片,先從這種簡化方式去參考,能大幅減低學習曲線。


最後是顆粒感。
當然是感光數字越高的底片,顆粒感越重。
但是這要從你這張照片打算輸出多大張,來下決定。
如果是放 FB 上或放手機上看的,顆粒感太細膩,一縮圖就白搭了。
如果是要印成 10x8 的照片,那選太粗的顆粒,整張印出來真的看不下去。




掌握這三個基本方向, VSCO Film 就能非常大幅度的加速我們後製速度。
而且那些反轉效果的色調,還能帶出有效率的創作成果!


隨後我又測試了幾張,我的作品 vs VSCO Film 做基底後的挑戰:

自調 vs Fuji 400H +
VSCO_tests_B_012VSCO_tests_B_013


自調 vs Fuji 160C ++




自調 vs Sensia 100 XP Warm +
VSCO_tests_B_017
VSCO_tests_B_018

我大概抓到的心得為:
如果要重鹹那 VSCO Film 的色盤能在重鹹時帶來很猛的效果。
要是希望在細膩處做些微處理,則反而會花很多力氣在找底片和反轉一些過重的色調上。




VSCO_tests_B_007
Provia 400X XP Over + & touch up

VSCO_tests_B_019
Provia 400X XP + Blue & touch up

VSCO_tests_B_008
Fuji Velvia 100F Balance Warm + & touch up

VSCO_tests_B_009
Polaroid 669 + & touch up



延伸閱讀:
VSCO 第一次玩的感想:「VSCO Film!數位時代的底片世界
同樣是對色調下手的後製分享:「不可不知的氣氛藥引:底色


..

6 則留言:

  1. C大的構圖都很棒!謝謝撰寫好文~

    回覆刪除
  2. 賣安哪貢~~ 構圖常被老婆嫌醜咧....

    回覆刪除
  3. 受益良多的好文章,謝謝分享!

    回覆刪除
  4. 可以請教 & touch up 是啥米選項?
    謝謝~

    回覆刪除
    回覆
    1. touch up 就是英文「簡單的小整理一下」的意思啦。
      畢竟直接選好底片,並不能完全表現出你要的細部感覺。
      VSCO 更偏重的是整體操控。

      這時你就要小拉一下色溫和暗部,做最終整理。

      刪除
  5. 很棒的文章 很佩服您對色彩、底片的見解!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