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Sony 推出自家品牌頂級 G Master (GM) 系列鏡頭後,
三大相機廠算是都到齊了:光學設計的新領域。
首先當然是來看 Canon 搬出來的:BR 鏡片設計。
如果你戴眼鏡,你就會知道,晚上看有發出藍光的招牌時,
頭偏左和偏右,整個光線都好像會移動一樣。
那就是藍光的難搞了。
Canon 搞出了一個鏡片,就專門針對藍光調校。
這個設計真的是很讓人拍案叫絕:怎麼沒有人想到過這招呢?
事實上這一點都不奇怪,只是做不做的到而已。
就如同之前用瑩石鏡片打下江山一樣,Canon 又用材料科技的突破,
打造出這樣一個專為藍光控制色散的武器。
有這個東西,那就可以在前段光路都隨便搞,針對變型和一些相差卯起來修。
最後面再補上幾片專用鏡片,把光路疊回去就好了。
現階段用在新 35mm f1.4 上的就是這個技術。
在 Mobile01 上的測試可以看到對照圖,光是在 f1.4 就看不到紫邊綠邊.....
這簡直是太神奇啦。
而 Nikon 在去年底也推出一個很顛覆、但是也是讓人拍案而起的舊瓶新酒。
事實上這招更讓我覺得:「哇靠!這招竟然沒有想到過!厲害!」
他們稱之為 PF 鏡片。
但只要看過其原理的人都知道,這根本就不是什麼新招術.....
這種 Fresnel 鏡片是早在 1823 年就已經在用了的古早文物。
以下是 wiki 上一段簡單的 GIF 動畫,一次搞定整個原理的解說:
最早拿來是用在燈塔上面。
直到今天也是拿來用在燈塔上面。
燈塔剛好是反過來用。
鏡頭要把光線收集在一個點上,而燈塔是把這個點擺一個燈泡,
然後把光線變成平行線全力放送。
如果你曾經活在大水晶球電視機的時代,
(或是早期電腦 CRT 螢幕時代)
有一種影相放大器可以用薄薄一片就達到這個效果.....
也是用一樣的效果,只是他卯起來研磨,所以這個同心圓的圈圈就變成超細小,小到你看不太出來。
當然這就像是數位化後的音效和類比音效的那個取捨。
只要數位化切的夠細,那根據微積分的理論,就可以細到無法感受出波長不連貫的程度。
而這個想法用在數位相機上....
沒錯!只要 Nikon 有本事把這同心圓削到比感光原件的分辨力還要高...
那你就無法感覺出這個切割。
塔噠~~
那最後 Sony 也出場了。
他們推出的這個代號叫做 XA 鏡片。
行銷術語上來說,就是告訴你 GM 鏡頭賣的就是這 XA 一片啦。
啊這東西是有多神奇膩?
Sony 說:
「因為這年頭大家要的就是散景散景再散景。
所以我們設計了一支跟 Zeiss 掛牌鏡頭不同方向的鏡頭...
這支鏡頭就是盡可能的搞出無敵奶油炒洋蔥的散景。」
仔細看了這張圖....hmmmm....
所以你要說的就是,XA 鏡就是把鏡片打磨到比一般鏡片還要光滑好幾倍的意思?
Sony:「事實上因為這個打磨技術,我們還因此研發出把二線性磨掉的細節矯正設計....」
然後發表會就給你拍這東西......
哇靠,這散景可玩真的。
因為不只是在飄動的東西全都要虛化,女生身上的金屬鍊條也是要散的!
(而且看的出來這是動態場景,不是靜態的....)
這支用的是 24-70mm f2.8.... 也就是以後要出的大三元標準砲了。
然後要用開篇文章的那顆 85mm f1.4 了,
這焦段一看就知道是要拍美女照了.....
你.... 等我一下.....
你或許會覺得..... 啊這不就是很會磨而已嗎?跟前面兩個比,差太遠了啦。
但是如果你對早期的鍍膜技術有點概念,
你就會發覺:這好像就是免鍍膜的鍍膜嘛!
鍍膜最早不是拿來抗耀光或防水防刮的!
他們是設計出來「把磨不平的鏡片補平」的補土。
就像是不管地表再多石頭,只要鋪一層夠厚的沙子上去,
那就都平了,是一樣的道理。
而 Sony 這個技術,雖然是沒有打磨到像鍍膜一樣平,
可是也算是夠猛的了。
如果因為這樣的技術可以少鍍幾層膜,
那就代表照相時被濾掉的光譜減少,至少在現場光的捕捉上會更還原。
現階段,要買到 Canon 的 BR 鏡技術,只有以下一顆:
EF 35mm f/1.4L II USM
聽說還有一支 600mm f4... 不過還沒上市
要買到 Nikon 的 PF 鏡技術,也~~只有以下一顆:
Nikon 300mm f/4 PF VR
要買到 Sony 的 XA 鏡技術,只有以下幾顆:
FE 24-70mm f2.8 GM
FE 85mm f1.4 GM
FE 70-200mm f2.8 GM OSS
你可能會好奇,為什麼要等 Sony 這技術公布之後才要寫這篇呢?
因為... Sony 可以轉接前面兩支呀~~ XDD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