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出生前,曾經想過
「我要用我這珍藏的 Leica 鏡為我的小孩留下完美個細節!」
「這時候就是要有個廣角大光圈的特寫,還是現代鏡可靠!」
「這可是照天皇用的初代 Pentax 傳奇鏡,雖然是 58mm 但是我可以退... 退....」
時至今日小孩已經四處跑跑跑了。我覺得似乎可以來分享一下,什麼鏡頭在兩歲前好用,什麼不好用....。
首先,不要費心思。不管你是哪家的,總之 85mm f1.8 給他買下去。
如果財政部長有意見,那請他/她來看看這些作品。
這個焦段就是「人像鏡」基本焦段。
光看這些照片你就知道為什麼這是第一指名,一定要先講的鏡頭。
他很容易就能切割背景,如果是照半身大頭照的話,甚至還在能跟小朋友說話的距離內。
但記得不要買到 85mm f1.4。
為什麼呢?因為根本就不敢開 f1.4 呀!
小孩子動的非常非常快,只要一點點小動作她們馬上就失焦了。
f1.4 只有半個頭不到的景深,多的 $2000 鎂留著買另一顆吧!
可是如果錢不是問題,買 85/1.4 之後拿來開著 1.8 用也可以。
更大的前玉和砲管,代表一些口鏡蝕和些微的漩渦散景都能壓制的更好。
不過出門還要帶小孩的東西,多扛這一支怪物一定是很有感的。
當然,你會遇到一些說法「手機現在都有淺景深了呀!」
「看這四鏡頭的淺景深,還隨便我調整模糊程度!」
我的手機不是最新的,但也是當年挺囂張的 Google Pixel XL ,而且 Google 的景深演算法是出了名的強。
類似視角用 35/2.8 照,無論景深的自然過渡,或是頭髮的細節,無一不是大砲完勝啦。
如果搬出人像用的 85/1.8 就更不用廢話了。
所以如果問我:「小孩出生要買什麼鏡頭記錄成長?」
我的第一首選一定是 85mm f1.8 「自動」鏡,任一支現代鏡都可以,快買!
第二支我覺得必要的是 35mm f2.0 ,哪支都可以,自動對焦就好。
不過如果你和我一樣用 Sony ,沒有這支鏡頭可選,那用 28mm f2.0 也一樣。
不推 f1.4 的主要原因,不是景深太淺(雖然也是原因),而是廣角大光圈的重量已經太離譜了。
35/2 的用處就是在很近的交談距離就能搶拍。
出外要照一下景也很方便。
最重要的是每個月要紀錄用的合照,用這個焦段能在更多場合拍照。
當然這種合照如果能用 85mm 照是最美的,可是室內空間有限,
就算開到 f2.8 還是有可能跑到對焦平面外去。
所以 28~35mm 這個焦段很好用。
最後,我不建議買 50mm f1.8。
(雖然說這顆不管我建不建議,大家大概早就有了......)
不建議的原因並不是不好用,而是他可以用 35mm 加一點裁切來取代。
有小孩了,相機包裡的東西斤斤計較,甚至有時候連換鏡頭的時間都沒有。
如果能用軟體解決的事,就不會多帶一顆鏡頭。
2019年1月29日 星期二
鏡頭雜談:Asahi Kogaku Takumar 58mm f2.4
這顆鏡頭是一個帝國的起點。
Asahi Kogaku 是一個做鏡片的公司。
在 1950 年代看著 Canon 和 Nikon 進攻旁軸相機市場,自己卻選擇從單反結構殺入。
他在 1951 年公布第一台作品,並在 1952 年上市,也就是 Asahiflex 。
那時代很多相機名字裡有 -flex 的字尾,就是代表有反光鏡的相機。
就像 Rollei 這台很有名的相機,叫做 Rolleiflex。
所以 Rolleiflex 就是 Rollei 的反光鏡相機。
Asahiflex 就是 Asahi (旭日)的反光鏡相機。
可能因為很多二戰上的行象疑慮,旭日光學在海外掛名為 Tower。
畢竟,二戰結束到 Tower 上市,不到十年而已。
不過因為各種版本的混亂,Tower 22, 23, 24 三種型號並不是依序推出的,
而且很多時候是同時在賣的。你就當做 Intel 有 i3, i5, i7 的 CPU 一樣在看就好了。
跟著 Asahiflex 一起推出的鏡頭,多數是很直接的「借用」德鏡的光學結構。
機身蓋的 Takumar 50mm f3.5 就直接「借用」 Tessar 給你,反正 Tessar 有專利跟沒專利一樣,大家都在做。
也不是 Tessar 不好,但是這種只有四片玻璃的鏡頭,就像一門武功只有四招一樣(左拳、右拳、左腳、右腳...)。
拼的就是玻璃用料和做工精度。日廠當然是沒有可能拿到頂級德國玻璃,但是人工便宜可以用同樣工資請到達人操刀...
可是旭日光學並不打算當代工廠或是拼 cost down ,
在初期就同樣推出了頂級鏡頭,算是測試風向吧:爬不過這牆就回去做 costdown。
他們用了最頂級的玻璃跟做工,做了一顆人像鏡。
光學設計上也非常罕見的大幅更動了德鏡的原始設計,而且是拿以人像註稱的 Heliar 結構去修改。
Heliar 這個設計是有不少傳奇炒作的,這是早在 1902 年就已經有的設計。
慈禧太后那張照片如果是用 Heliar 鏡去照的,都有可能!
一開始的設計是長這個樣子的:
後來設計師 Carl August Hans Harting 發現把前後兩個鏡組顛倒一下,光圈可以更大,成像可以更好。
可是 voigtlander 已經開始賣 Heliar 了,那這新的就叫 「Heliar‧改」 吧......
如果是後來的 Cosina Voigtlander 應該會這樣做,但 1903 年的 Voigtlander 還比較賊一點。
他們把改良版設計取名叫:Dynar ,然後就當做兩個完全不同等級的產品在賣。
你要買 Dynar ,那可是專業中的專業才用的!(就像是現在的 50mm f0.95)
但事實上工廠就只是把鏡片轉一下.........
事實上當然沒有這麼簡單啦,當做是我夢到吧。
等這東西賣了 20 年後,大家大概也都發現了。
Voigtlander 正式讓 Dynar 這個名字退廠,然後把 Heliar 掛到 Dynar 的結構上去。
以後就沒有原祖 Heliar 了,一概都是「Heliar‧改」。
這個光學設計在這段時間建立了很好的口碑,甚至有傳言日本昭仁天皇不給任何其他鏡頭拍照。
成了另類的「皇室指定用鏡」.... 所以旭日光學拿這個 Heliar 做為起點,也算是有點淵源的。
「Heliar‧改」在旭日光學手上發生了一個小小的變化。
如果你仔細看就會發現,後面那組顛倒了,但前面那組沒有。變成了一個「Heli(ar)-(dy)nar」....
同時因為 Heliar 設計多半出現在中片幅領域,做給 135 格式的這顆反而成了史上光圈最大的 Heliar...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 1968 Carl Zeiss 有名的「凹玉」 50mm f1.8 Ultron 之前,
所有的鏡頭都是用「計算尺」和徒手設計出來的。那比凹玉早個十幾年的「Heli-nar」,
自然是日本師父一行行的列算式去測試和驗算的結果了。
(那時候可沒有 8 核 CPU 這東西。 150 支尺就是 150 個工程師的腦袋。)
雖然說 Heliar 設計不過五片鏡片,比起同時代的 Planar 簡單的多。
(而且那時代也不是沒有 Distagon 這樣誇張的計算...)
但也算是有突破的。畢竟要在已經成熟幾十年的光學設計上動一些眉角,
絕對不是簡單事,更別說動了整個後鏡組,相當於 1/3 的結構。
而事實證明, Takumar 58mm f2.4 這個「Heli-nar」結構也僅此一顆,空前,絕後。
Takumar 58mm f2.4 在推出後不久,立刻就改版了。
不過不是因為設計出了問題,而是螺牙接環的尺吋走向了大一統時代:M42 。
Asahiflex 剛推出時是設計為 M37 環。旭日光學為了要賣相機,旗下機身全部更新為 M42 接環,
Takumar 58mm f2.4 也在此時進入第二代,但是結構完全一樣,只是外觀和接環改了一下。
而這改用 M42 接環的相機,也開始裝上新技術的五菱鏡。
從此不用在左右顛倒的找角度拍照了!
旭日光學為了要彰顯這個新科技,就把原本 Asahiflex 的 flex 只留下一個 「x」,
然後把五菱鏡(penta-prism)掛在前面當字首。
於是就是「Pentax」
後來的帝國故事就不用再廢話了。
Pentax 成功到 M42 接環被直接叫 Pentax 螺牙環...
沒有人管那什麼 Asahi 的了,就直接叫 Pentax...... 產品名變成了公司名....
在那頂尖年代,Nikon 和 Canon 都要排他後面。
只是歷史就是這樣有趣,公司名後來又變回了產品名.....
現在叫做 Ricoh Pentax 了。
歷史上推出了各種銘鏡,如三公主鏡、史上唯二 135mm f1.8 大砲、
PHOTODO 十一大銳利鏡頭佔據三席的那幾顆...黃金加鱷魚皮的 50mm f1.2.....
曾幾何時,旭光的巨人剛踏出第一步的時候,鑲在皇冠上的是這顆「Heli-nar」的
Asahi Kogaku 58mm f2.4。
----- 後記 -----
如果要聊聊這顆鏡頭的成相...... 說真的我也不知道要說什麼。
一顆 50mm f1.8 找人借一下就有,不還也不會撕破臉,所以說免錢也可以。
那這樣一顆不會自動對焦、所有硬指標全敗,光圈輸兩級到 f2.4 的鏡頭,你想要我頌什麼五言絕句來凹 Like 嗎?
(不是指進光量輸兩級,我指價位級數)
不用了。
孫女看阿嬤,阿嬤看孫女,不需要文字。
本文改用 google 自己的圖床,算是一個測試。Flickr 炸掉後這篇應該還是正常讀取。
大量圖片來自 wikipedia 和 Pentax Forums 。感謝!
並感謝空氣大割愛。
Asahi Kogaku 是一個做鏡片的公司。
在 1950 年代看著 Canon 和 Nikon 進攻旁軸相機市場,自己卻選擇從單反結構殺入。
他在 1951 年公布第一台作品,並在 1952 年上市,也就是 Asahiflex 。
那時代很多相機名字裡有 -flex 的字尾,就是代表有反光鏡的相機。
就像 Rollei 這台很有名的相機,叫做 Rolleiflex。
所以 Rolleiflex 就是 Rollei 的反光鏡相機。
Asahiflex 就是 Asahi (旭日)的反光鏡相機。
可能因為很多二戰上的行象疑慮,旭日光學在海外掛名為 Tower。
畢竟,二戰結束到 Tower 上市,不到十年而已。
不過因為各種版本的混亂,Tower 22, 23, 24 三種型號並不是依序推出的,
而且很多時候是同時在賣的。你就當做 Intel 有 i3, i5, i7 的 CPU 一樣在看就好了。
跟著 Asahiflex 一起推出的鏡頭,多數是很直接的「借用」德鏡的光學結構。
機身蓋的 Takumar 50mm f3.5 就直接「借用」 Tessar 給你,反正 Tessar 有專利跟沒專利一樣,大家都在做。
也不是 Tessar 不好,但是這種只有四片玻璃的鏡頭,就像一門武功只有四招一樣(左拳、右拳、左腳、右腳...)。
拼的就是玻璃用料和做工精度。日廠當然是沒有可能拿到頂級德國玻璃,但是人工便宜可以用同樣工資請到達人操刀...
可是旭日光學並不打算當代工廠或是拼 cost down ,
在初期就同樣推出了頂級鏡頭,算是測試風向吧:爬不過這牆就回去做 costdown。
他們用了最頂級的玻璃跟做工,做了一顆人像鏡。
光學設計上也非常罕見的大幅更動了德鏡的原始設計,而且是拿以人像註稱的 Heliar 結構去修改。
Heliar 這個設計是有不少傳奇炒作的,這是早在 1902 年就已經有的設計。
慈禧太后那張照片如果是用 Heliar 鏡去照的,都有可能!
一開始的設計是長這個樣子的:
後來設計師 Carl August Hans Harting 發現把前後兩個鏡組顛倒一下,光圈可以更大,成像可以更好。
可是 voigtlander 已經開始賣 Heliar 了,那這新的就叫 「Heliar‧改」 吧......
如果是後來的 Cosina Voigtlander 應該會這樣做,但 1903 年的 Voigtlander 還比較賊一點。
他們把改良版設計取名叫:Dynar ,然後就當做兩個完全不同等級的產品在賣。
你要買 Dynar ,那可是專業中的專業才用的!(就像是現在的 50mm f0.95)
但事實上工廠就只是把鏡片轉一下.........
事實上當然沒有這麼簡單啦,當做是我夢到吧。
等這東西賣了 20 年後,大家大概也都發現了。
Voigtlander 正式讓 Dynar 這個名字退廠,然後把 Heliar 掛到 Dynar 的結構上去。
以後就沒有原祖 Heliar 了,一概都是「Heliar‧改」。
這個光學設計在這段時間建立了很好的口碑,甚至有傳言日本昭仁天皇不給任何其他鏡頭拍照。
成了另類的「皇室指定用鏡」.... 所以旭日光學拿這個 Heliar 做為起點,也算是有點淵源的。
「Heliar‧改」在旭日光學手上發生了一個小小的變化。
如果你仔細看就會發現,後面那組顛倒了,但前面那組沒有。變成了一個「Heli(ar)-(dy)nar」....
同時因為 Heliar 設計多半出現在中片幅領域,做給 135 格式的這顆反而成了史上光圈最大的 Heliar...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 1968 Carl Zeiss 有名的「凹玉」 50mm f1.8 Ultron 之前,
所有的鏡頭都是用「計算尺」和徒手設計出來的。那比凹玉早個十幾年的「Heli-nar」,
自然是日本師父一行行的列算式去測試和驗算的結果了。
(那時候可沒有 8 核 CPU 這東西。 150 支尺就是 150 個工程師的腦袋。)
雖然說 Heliar 設計不過五片鏡片,比起同時代的 Planar 簡單的多。
(而且那時代也不是沒有 Distagon 這樣誇張的計算...)
但也算是有突破的。畢竟要在已經成熟幾十年的光學設計上動一些眉角,
絕對不是簡單事,更別說動了整個後鏡組,相當於 1/3 的結構。
而事實證明, Takumar 58mm f2.4 這個「Heli-nar」結構也僅此一顆,空前,絕後。
Takumar 58mm f2.4 在推出後不久,立刻就改版了。
不過不是因為設計出了問題,而是螺牙接環的尺吋走向了大一統時代:M42 。
Asahiflex 剛推出時是設計為 M37 環。旭日光學為了要賣相機,旗下機身全部更新為 M42 接環,
Takumar 58mm f2.4 也在此時進入第二代,但是結構完全一樣,只是外觀和接環改了一下。
而這改用 M42 接環的相機,也開始裝上新技術的五菱鏡。
從此不用在左右顛倒的找角度拍照了!
旭日光學為了要彰顯這個新科技,就把原本 Asahiflex 的 flex 只留下一個 「x」,
然後把五菱鏡(penta-prism)掛在前面當字首。
於是就是「Pentax」
後來的帝國故事就不用再廢話了。
Pentax 成功到 M42 接環被直接叫 Pentax 螺牙環...
沒有人管那什麼 Asahi 的了,就直接叫 Pentax...... 產品名變成了公司名....
在那頂尖年代,Nikon 和 Canon 都要排他後面。
只是歷史就是這樣有趣,公司名後來又變回了產品名.....
現在叫做 Ricoh Pentax 了。
歷史上推出了各種銘鏡,如三公主鏡、史上唯二 135mm f1.8 大砲、
PHOTODO 十一大銳利鏡頭佔據三席的那幾顆...黃金加鱷魚皮的 50mm f1.2.....
曾幾何時,旭光的巨人剛踏出第一步的時候,鑲在皇冠上的是這顆「Heli-nar」的
Asahi Kogaku 58mm f2.4。
----- 後記 -----
如果要聊聊這顆鏡頭的成相...... 說真的我也不知道要說什麼。
一顆 50mm f1.8 找人借一下就有,不還也不會撕破臉,所以說免錢也可以。
那這樣一顆不會自動對焦、所有硬指標全敗,光圈輸兩級到 f2.4 的鏡頭,你想要我頌什麼五言絕句來凹 Like 嗎?
(不是指進光量輸兩級,我指價位級數)
不用了。
孫女看阿嬤,阿嬤看孫女,不需要文字。
本文改用 google 自己的圖床,算是一個測試。Flickr 炸掉後這篇應該還是正常讀取。
大量圖片來自 wikipedia 和 Pentax Forums 。感謝!
並感謝空氣大割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