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意間看到這則,由搞笑相機評測頻道 DigitalRev 的一員所做的影片,
原本是由超重英國口音的香港人做主講,很搞笑又有料。
這次用超大反差,換香港口音超重的香港人主講....
但最重要的是,當他們問道:「上一次 Leica 推出成功的作品是什麼時候?」
......
「...... M9 吧,但不是經典,經典是 M-P...而且是底片版的」
或許有人也發現了,我對 Leica 的吐槽真是不遺餘力。
竟然連看一個 youtube 也要轉載一下....
但是如果你仔細往前翻古文,
我的第一個鏡頭老師,是 Leica 的作品 (鏡頭雜談:Leica 35mm f1.4 Summilux pre-A on Sony A7R )。
「最後的 CCD」 那篇文章,也算是特地為 Leica M9 鋪陳的....
..
2015年11月12日 星期四
2015年11月1日 星期日
鏡頭雜談:Arco Tokyo C 135mm f3.5
這顆鏡頭是我的第一顆 M42 老鏡。
愛玩老鏡的人遲早要踏入這個老鏡的春秋戰國時代。
話說某日跑去逛相機展,空氣大那了兩顆鏡頭給我試試。
結果其中一顆無緣接觸,因為轉接環卡太緊拔不下來...
於是就拿了另一顆,展開這半年的品味之旅。
簡介這顆鏡頭:
Arco Tokyo C 135mm f3.5 。
1952 年 6 月發售
設計師阿部正雄
尤此可知他是在日本戰後才生產的鏡頭。
那個時後日本物資極缺,恐怕也拿不到什麼好玻璃。
而鍍膜因為年代久遠,應該所剩無幾,因此無從體驗。
但是此時韓戰已經開打兩年,說不定光學廠這種類軍工產業,
是有得到美國物資贊助的,詳情我就挖不太到了。
第一次按下快門就發現他有極為舒服的散景過渡,
加上他的筒內雜光抑制兩光,照片總是低飽和、低對比、偏白。
整張照片就是一整個日系柔美感。
但是回到家一開 RAW 檔檢視....
對比真的非~常低。
而且不是那種 ungraded image 的那種低,
是真的在照片最黑和最白兩邊,幾乎都無資訊可用。
就算縮光圈仍然不能叫做銳利。
但是他就是有個無比舒服的散景過渡。
那一整個豪無干涉的主題呈現方式,
讓我聯想到 Pentax 的三公主們。
或許這就是那一輩的日本光學設計師的美學潮流吧?
在使用一陣子後,我發現這個 f4 跟 f3.5 的差異實在是太小。
不管是景深或是安全快門臨界值,都沒有明顯的誘因讓我開 f3.5。
我猜這可能只是市場宣傳而拼出來的數字。
雖然直接寫 135mm f4 也是一樣,但是在一群 135mm f4 中,
他寫著 135mm f3.5 ,總是比較有賣相。
(有點像 Canon 硬是出個 50mm f0.95 但是根本就沒有實戰用處一樣道理)
最近這年頭的鏡頭,要不寫 f4 ,要不寫 f2.8...
中間這個 f3.5 就沒在管了。
但這顆鏡頭能成為我的第二個老師的原因,
就是這光圈太小和慘痛的抗耀力。
真的就是逼你思考呀!
試想,當你的每一張照片都如此清秀時.....
有些需要修圖的時候,真的會變白髮魔女呀
「我覺得留白越多越好呀」
(我也覺得最近看到你的作品,腦子都很空白....)
試想你拿著這顆鏡頭去拍婚禮....
然後每一張大該都是用盡腦汁後,差不多是這個味道....
然而同場的 Contax G45 就硬是有這麼飽滿的暗色質感...
看到這邊你大概知道那總底色漂白的感覺了嗎?
並不是不好,而是這顆鏡頭在深色階調這邊,脾氣大不好馴。
但他的優點,比如說那無干涉的背景過渡,在某些時候就是好用!
像這兩張....
如果給 Voigtlander M 35mm f1.4 SC 去照,那背景不轉死你才怪....
(Voigtlander M 35mm f1.4 SC 的 f1.4 大絕招:超級漩渦散景)
然後你再看 Arco Tokyo C 135mm f3.5 這張的散景過渡表現:
老實說,這種感覺舒服的多呀!
至於這白洗的深部色階問題.....
只要控光小心一點,還是能拉的開的。
然後陰雨的低光時候就多照點.....
說真的,知道他那個漂白的脾氣後,反而能用 EV 轉盤去做一些配套招術...
然後你也知道,一開始覺得有點自信了後,就會胡搞....
又開始把這顆鏡頭拿去對拼太陽和高反差的東西......
嘿嘿,只要小心一點,順著他的脾氣。連照這種景都不會爆哩!
當然在銳利度上,他就不是什麼怪力亂神的兵器了....
不過就真的像所有的鏡頭,只要不是太離譜,那終有你能跟他合作愉快的一天。
場景回到我的小小靜物棚吧。
他那無干涉性的散景表現,我想這個超精美光圈葉片應該有些功勞。
這顆鏡頭真的很輕巧。
雖然說光圈本身也是沒啥好說的小,但仍然不改變他超級小的特色。
這種長焦卻無負重困擾的鏡頭,以往我只有在 G90 上感受到。
(G90 就是這次幫他照棚拍的鏡頭喔!)
(為了這張臨時換上 NEX-5N + Contax G 90mm f2.8)
你覺得這樣子的配置,有誰會懷疑到你正拿著一顆 135mm 的長焦鏡在偷拍他嗎?
在後話不得不說,Sony A7R 真的讓他有了重生的機會。
那業界最強的 DR ,挽救了在拉暗部白洗時,色階夠不夠滑順的問題。
但終歸一句,不要亂拿鏡頭去越級挑戰一些不合適的題材。
仔細感受一顆鏡頭的優缺點,哪天就會有開花結果的一瞬間,而你也能駕馭自如:
感謝你,我的第二個鏡頭老師。
延伸閱讀:
Arco Tokyo 135mm f3.5 C 在「鏡頭雜談:Zeiss Contax G 45mm f2 ,全幅解封」中,也有出場示範一下喔。
同樣是老日本光學師父的作品「鏡頭雜談:Pentax FA 31mm f1.8 LE」,風格相似但是鍍膜就很有力了。
我的第一個鏡頭老師是德國人「鏡頭雜談:Leica 35mm f1.4 Summilux pre-A on Sony A7R」。
另外這次惡搞漩渦散景的串場鏡「Sony NEX-3 + Voigtlander 35mm f1.4 S.C.」以前在 NEX-3 時分享過。
..
愛玩老鏡的人遲早要踏入這個老鏡的春秋戰國時代。
話說某日跑去逛相機展,空氣大那了兩顆鏡頭給我試試。
結果其中一顆無緣接觸,因為轉接環卡太緊拔不下來...
於是就拿了另一顆,展開這半年的品味之旅。
簡介這顆鏡頭:
Arco Tokyo C 135mm f3.5 。
1952 年 6 月發售
設計師阿部正雄
尤此可知他是在日本戰後才生產的鏡頭。
那個時後日本物資極缺,恐怕也拿不到什麼好玻璃。
而鍍膜因為年代久遠,應該所剩無幾,因此無從體驗。
但是此時韓戰已經開打兩年,說不定光學廠這種類軍工產業,
是有得到美國物資贊助的,詳情我就挖不太到了。
第一次按下快門就發現他有極為舒服的散景過渡,
加上他的筒內雜光抑制兩光,照片總是低飽和、低對比、偏白。
整張照片就是一整個日系柔美感。
但是回到家一開 RAW 檔檢視....
對比真的非~常低。
而且不是那種 ungraded image 的那種低,
是真的在照片最黑和最白兩邊,幾乎都無資訊可用。
就算縮光圈仍然不能叫做銳利。
但是他就是有個無比舒服的散景過渡。
那一整個豪無干涉的主題呈現方式,
讓我聯想到 Pentax 的三公主們。
或許這就是那一輩的日本光學設計師的美學潮流吧?
在使用一陣子後,我發現這個 f4 跟 f3.5 的差異實在是太小。
不管是景深或是安全快門臨界值,都沒有明顯的誘因讓我開 f3.5。
我猜這可能只是市場宣傳而拼出來的數字。
雖然直接寫 135mm f4 也是一樣,但是在一群 135mm f4 中,
他寫著 135mm f3.5 ,總是比較有賣相。
(有點像 Canon 硬是出個 50mm f0.95 但是根本就沒有實戰用處一樣道理)
最近這年頭的鏡頭,要不寫 f4 ,要不寫 f2.8...
中間這個 f3.5 就沒在管了。
但這顆鏡頭能成為我的第二個老師的原因,
就是這光圈太小和慘痛的抗耀力。
真的就是逼你思考呀!
試想,當你的每一張照片都如此清秀時.....
有些需要修圖的時候,真的會變白髮魔女呀
「我覺得留白越多越好呀」
(我也覺得最近看到你的作品,腦子都很空白....)
試想你拿著這顆鏡頭去拍婚禮....
然後每一張大該都是用盡腦汁後,差不多是這個味道....
然而同場的 Contax G45 就硬是有這麼飽滿的暗色質感...
看到這邊你大概知道那總底色漂白的感覺了嗎?
並不是不好,而是這顆鏡頭在深色階調這邊,脾氣大不好馴。
但他的優點,比如說那無干涉的背景過渡,在某些時候就是好用!
像這兩張....
如果給 Voigtlander M 35mm f1.4 SC 去照,那背景不轉死你才怪....
(Voigtlander M 35mm f1.4 SC 的 f1.4 大絕招:超級漩渦散景)
然後你再看 Arco Tokyo C 135mm f3.5 這張的散景過渡表現:
老實說,這種感覺舒服的多呀!
至於這白洗的深部色階問題.....
只要控光小心一點,還是能拉的開的。
然後陰雨的低光時候就多照點.....
說真的,知道他那個漂白的脾氣後,反而能用 EV 轉盤去做一些配套招術...
然後你也知道,一開始覺得有點自信了後,就會胡搞....
又開始把這顆鏡頭拿去對拼太陽和高反差的東西......
嘿嘿,只要小心一點,順著他的脾氣。連照這種景都不會爆哩!
當然在銳利度上,他就不是什麼怪力亂神的兵器了....
不過就真的像所有的鏡頭,只要不是太離譜,那終有你能跟他合作愉快的一天。
場景回到我的小小靜物棚吧。
他那無干涉性的散景表現,我想這個超精美光圈葉片應該有些功勞。
這顆鏡頭真的很輕巧。
雖然說光圈本身也是沒啥好說的小,但仍然不改變他超級小的特色。
這種長焦卻無負重困擾的鏡頭,以往我只有在 G90 上感受到。
(G90 就是這次幫他照棚拍的鏡頭喔!)
(為了這張臨時換上 NEX-5N + Contax G 90mm f2.8)
你覺得這樣子的配置,有誰會懷疑到你正拿著一顆 135mm 的長焦鏡在偷拍他嗎?
在後話不得不說,Sony A7R 真的讓他有了重生的機會。
那業界最強的 DR ,挽救了在拉暗部白洗時,色階夠不夠滑順的問題。
但終歸一句,不要亂拿鏡頭去越級挑戰一些不合適的題材。
仔細感受一顆鏡頭的優缺點,哪天就會有開花結果的一瞬間,而你也能駕馭自如:
感謝你,我的第二個鏡頭老師。
延伸閱讀:
Arco Tokyo 135mm f3.5 C 在「鏡頭雜談:Zeiss Contax G 45mm f2 ,全幅解封」中,也有出場示範一下喔。
同樣是老日本光學師父的作品「鏡頭雜談:Pentax FA 31mm f1.8 LE」,風格相似但是鍍膜就很有力了。
我的第一個鏡頭老師是德國人「鏡頭雜談:Leica 35mm f1.4 Summilux pre-A on Sony A7R」。
另外這次惡搞漩渦散景的串場鏡「Sony NEX-3 + Voigtlander 35mm f1.4 S.C.」以前在 NEX-3 時分享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