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ax G45,全名 Contax G Planar T* 45mm f2.0
(鏡頭上刻字為 Carl Zeiss Planar 2/45 T* )
照片來源:KenRockWell.com
入手 G45 很久了,但一直沒有真的為他寫一篇心得分享。
正好打算為手中的幾顆 Contax G 寫些文章,
所以打算就從我總共入手了三顆的 G45 開始寫。
大家都知道散仙喜歡挖歷史,所以當然就先來一小段故事分享啦!
Contax G 系列已經停產很久了。但是在出道時,他是一套非常驚人的全自動系統。
在 1994 年問世時,他的對手是 Leica M6。 Leica M 系列所擁有的龐大光學資
產,足以讓任何想要踏足 135 RF 領域的對手三思而行。連後來才上市的 Voigtlander
Bessa R 和 Konica Hexar RF 都選擇用跟 Leica M 一樣的鏡頭卡口。雖然要
給點權利金,但是能直接使用那些比等重黃金還貴的鏡頭,對這些廠商來說是一個最廉
價的行銷策略。
但是 Zeiss 不一樣。
人家想要沾光用 Leica 鏡,全世界大概只有 Zeiss 有資格說:
「我手上的這些玩具,難道還需要去沾別人的光?」
但是說歸說,總得要拿出好料來.....
Zeiss 不出手則已,一動手豈只驚人?第一顆翻出來搭配 G1 機身的設計就是用在這顆
45mm/f2.0 上,而且這顆 G45 以 kit 鏡的身份直接破錶成為當時史上第二銳利的
鏡頭。 kit 鏡何物也?搭配機身一起賣的同綑包鏡頭是也!搭配到這種咖洨,真不知道
是買機身同綑的鏡頭,還是買鏡頭送你一台機身....
那,當時最利的鏡頭是哪顆?
Canon EF 200/1,8L USM
再轉頭回去看 Contax G45....
然後在看看你現在要買的入手價......
(那 Leica M 鏡呢?
Leica M Summicron-M 50/2,0
抱歉,跟其他九支鏡頭並列第三....)
有這種實力和誠意的相機廠,果然沒有必要去沾 Leica 的光...
反而在當時有能力買 Leica 卻不順便買台 G1+G45 ,才真的是頭殼壞掉!
但是如果只來這顆 G45 就想要打趴 Leica M 鏡群那些大業物... 未免把霸主看小了。
沒想到 Zeiss 在推出 G45 的同時,也安排好了後續的強將。而且一個比一個兇....
第一批跟 G1 一起出的還有 G90 和 G28.... G90 就是 90mm/f2.8。這支並沒有那
麼有名,但一部份原因是因為在 RF 領域,長焦鏡一向對焦不易,不受歡迎。
可是 G28 就不是什麼小跟班了。 Contax G 28mm f2.8 可是 Biogon 結構設計...
什麼是 Biogon 呢?這是 Zeiss 在超廣角領域最驚人的傑作之一。體積極小、鏡頭深到
要碰到底片似的、但成相幾乎沒有變形、邊角顏色不失真、還能有 f2.8 的大光圈....
BIOGON
當初這個設計一出來,Zeiss 拿了這顆鏡頭去給 Hasselblad .... 哈蘇先生一看這顆
鏡頭,驚為天人。竟然決定把他的 500 系列機型給拆了,專門為這顆鏡頭做了一台相機。
如果你沒聽說過竟然會有人拿了鏡頭後,才從鏡頭上面慢慢組裝出一台相機來,那這段
Contax G 的歷史還有更夢幻、更夠你嗆的。
哈蘇這台相機不是什麼隨便「買鏡頭送相機」的兩光貨。135 領域的王者或可說是 Leica,
而 Hasselblad 就可稱為 120 相機的權威。王者為名劍所打造的劍鞘,不用出鞘、光砸
也能砸死人.... 這台「裝死在鏡頭上的相機」,就是大名鼎鼎、至今仍在生產的
Hasselblad SWC 900 系列。
照片來源:PCMAG.com
那回來看這顆 Contax G28 上的 Biogon ,如此輕小、如此便宜,竟能入手與哈蘇 900
同血緣的鏡頭,還能夠自動對焦!相較之下 G45 竟然變陪襯了!
Contax G Biogon T* 28mm f2.8
(Zeiss, 你這也太會縮了吧~~~)
Zeiss 在 G1 推出後沒想到接受度如此之高(廢話嗎?拿出這種鏡頭只要那個價錢,有人不搶嗎?)
,之後又推出了 G21 和 G35.... 之後又有蔡司少見的變焦鏡 35-70 和復刻只用三片
鏡片就達成超廣角零變型,史上只出現過一次的「神之眼」Hologon.....
通通都出現在這套 Contax G 系統上。但這次不想要講到那麼遠,就先從 G45 講起就好。
有機會再寫篇 Biogon G28 和評價兩極的 Planar G35 PK 其他幾顆 35 強敵的分享。
因為 Contax G 系列如此驚人的傳奇,所以當 EVIL 機出世時,眾人就莫不期盼,
誰趕快推出個可以搞定那個怪東西的轉接環吧!我們想要讓 Contax G 的傳奇再續於數位
時代!先有 m4/3 系統,以 1/4 成相範圍裁切讓老鏡愛好者過乾癮。後有 Sony NEX
讓眾玩家得以 APS-C 更接近原味的體驗傳奇。或許今年底起,就有 FF EVIL 可以完全
解放老鏡,但在那之前,Sony NEX 系列無疑的是個較佳的解決方案。
而這次會用到的,是我在 NEX 一公布就入手的的初代 NEX-3 ,以及越級打怪出名的 NEX-5N...
(轉接環是 metabones....)
Contax G45 + Sony NEX-5N 真的是很棒的組合!
有一說法:老鏡在處理暗部層次時,比現代鏡來的有味道。
老實說,現代的機身實力都很強悍,只要 RAW 檔一拉,什麼暗部細節都有。
縮光圈來張星芒試試:
但說實在的,老鏡就是要花點時間品味。尤其是在所謂的黃金時段....
夜晚在鎢絲鐙下,這顆 G45 給人的感覺就是很不一樣:
就算光圈全開,該利的地方有爽度,該糊的地方二線性輕微.... 在暗夜裡又剛好消失。
像這樣色彩繽紛的大調色盤,要是來個二線性總是有點可惜,來漩渦又更難掌控。
G45 以中規中矩的方式表現散景,很多以銳利著稱的鏡頭,做不到這樣柔和的散景哩!
大白天帶出去,以在 NEX-5N 上等效 60mm 來說,並不容易適應。
光圈全開時,多少有著底片時代鏡頭會有的紫邊問題。
但他的成相方式真的非常適合喜歡後製重口味修圖的人。
光圈一縮,整個細節就多到隨便你調色調。
磚造老街給 G45 去發功,真的是如於得水!
老鏡,就像老車。如果你以現代車的角度去評價,那可能就像這輛 alfa romeo.....
但是仔細看一下他們的誕生時代,了解為什麼做出這樣的設計....
你就會捨不得放下他們。
Contax G45 真的是一支即使在 20 年後的今天,也絲毫不顯歲月的老鏡。
當然,以他的價格去跟自動鏡比較,你會覺得這東西簡直沒道理。
但是你不知道的是.... 他的價格,還在上漲。
或許你不知道為什麼,但知道的人都願意買單。
而且自從上次我不小心把一顆滾下山後.... 這世界上又少了一顆.....
後記:時過多年,終於來到續篇完成的時候了。在 A7R 加持下, G45 終於回到原來的樣子.....
鏡頭雜談:Zeiss Contax G 45mm f2 ,全幅解封
.
2013年4月30日 星期二
2013年4月23日 星期二
色階與雜訊的探討
幾年前我看到一篇讓我大為驚訝的學術論文,
主要是講數位相機的色彩和雜訊的關係。
但講太深之前我們先來個簡單的背景知識,
以下我就先從 wiki 上的資料給大家做簡單的翻譯(Wikipedia: Color depth)。
首先,我們知道電腦只認得 1 和 0....
所以如果你的圖只有 1位元,那就只有 1 或 0 (黑或白)兩種色可用。
嗯,黑白照長這個樣子。
如果有 2位元 (2bit) 那就有四個顏色(共有四種組合: 2x2)
四色照片,很像古早前的 CGA 電腦遊戲....
如果有 3bit 那就有 8種顏色(2x2x2)
4bit 就有 16 色 (3bit x 2).... 到這裡算是 EGA 遊戲的時代了
5bit 有 32 色, 6bit 有 64 色..... 7bit 有 128 色
到 8bit 就有 256 色了!(這已經夠玩同級生2了)
(感謝網友指點,同級生2事實上只用了 16 色~~)
再來我們直接跳到 16bit 吧,這個有..... 很多色,但是事實上真的要用時也沒那麼多色。
基本上我們常用的 JPG ,是紅綠藍三色,每一色有 8bit,也就是各有 256 色。
總共加起來就有..... 16,777,216 色。看起來很多,但事實上還是有可能不夠用。
比如說大家都喜歡照的藍天,通常藍天是一整片過去的漸層,
但事實上在照片裡這麼大一片空間中,只會有淺藍到深藍而已,
那些「淡到快變白」和「深到快變黑」的藍,基本上都沒派上用場。
所以可能就只有 20 個藍色讓你畫滿整個藍天......
這樣你要是不看到一層一層的藍天,才真是怪事:
照片變成這樣應該大家都看過....
所以,簡單的來說,JPG 在某些時候,難免就會出現這樣的困擾。
在電腦螢幕上,並不會那麼容易就查覺哩!
但等你把心愛的大作拿去印大張時,你就會想翻桌了。
所以要保存和使用你的得意作品,至少也用 PNG 吧...
有關 PNG 的介紹,在我另一篇有更詳盡的解釋:PNG :被低估的強者
回到這篇的重點了。
(以下文獻參考翻譯自 Emil Martinec 的著作: Noise, Dynamic Range, and Bit Depth)
這幾年來,各家相機廠都已經開始轉用 14bit 來取代舊的 12bit 感光器。
所謂的 14bit 事實上不是只比 12 bit 多兩色喔!(上面重看一次!)
記得每多 1bit ,顏色就多兩倍,對吧?
所以 14bit 是 12bit x2x2 = 4 的顏色,等於是多四倍的顏色!!
但是這四倍的顏色真的有這麼好用嗎?
事實上非常之好用!
比如說這個漸層,是以 8bit 來做的,你會覺得他的漸層很順的由深到淺。
那我如果把色階砍到剩下 5bit 會怎樣呢?
5bit 的顏色是 8bit 的 1/8 而已喔!也就是只有... 32色。
把滑鼠移到這張圖上面看看差別在哪裡。
這不就是我們那個「斷層」的藍天嗎?
但是這篇論文有指出另一個重點!
那就是我們的相機事實上照相總是會有雜訊....
現在的 CMOS 雜訊算很少了,以前的 CCD 一開高 ISO,
馬上就被雜訊打的青紅紫藍.....
(有關 CCD 的討論請見拙作:最後的 CCD)
事實上在雜訊存在的前題下,感光器衝到 14bit 不一定有用處!
反而可能只是行銷用的噱頭!
以下這是同樣一張 8bit 的照片,但是 ISO 開高了,有雜訊出現:
但是你把游標移到照片上看看,同樣砍到 5bit...
只剩下 1/8 的顏色時,你看得到差別嗎?
由以下這張表得知,如果雜訊到如上的地步,再把 5bit 砍 75% 的顏色,都還勉強看不太出差別
當然顏色要是再砍到 2bit ,那還是會發現有斷階了....
但是我們照相時,似乎大多數的照片,都沒有這麼長一條漸層吧?
如果是一整片草地,那根本就都是一堆顏色在跳來跳去了呀。
那照之前的圖示,不就代表照草地時根本就用不到什麼 14bit 感光元件,
乾脆直接降級到 5bit 就好了,相機還可以便宜一點,不是嗎?
雖然這個論點很奇怪,但由以下這張照片來看,從 8bit 砍到 6bit....
顏色少了 75%時,如果有這樣程度的雜訊在,事實上還真的看不太出差別!
(游標移上去後仔細比較右邊的部份)
最後來張實戰吧!
以下這張照片是用 Canon 1D3 照的。故意減六級 EV 照,
以便造成 14bit 感光元件 的最高 6bit 失效,
進而取得一張以 1D3 實拍但是只有 8bit 色彩的照片。
這張是黑白照的原因,是因為作者只取出綠色的部份。
簡單的說,實戰的 8bit 照承上!
把游標移上去,看看砍掉 75% 的顏色後,從 8bit -> 6bit 會出現什麼差異。
由此可知,在雜訊存在的前題下,多出來那麼多位元的色階,真的有其必要嗎?
不可否認,在極低 ISO 的情形下,雜訊的確可以壓制的非常成功,
所以 14bit 色彩有其用處!
但如果照的是一片磚牆、叢林、馬路、食物...
本身就不是一整片漸層的東西,那這 14bit 也就真的是無用武之地了。
當然,如果你照了一張藍天,滿意到你決定印成海報掛起來....
那時你就會嫌 8bit 不夠用,你就會幹譙 JPG 是混蛋....
你就會希望相機有 14bit.....
Reference and copyright: Noise, Dynamic Range, and Bit Depth)
延伸閱讀:
VSCO 第一次玩的感想:「VSCO Film!數位時代的底片世界」
VSCO 進階討論:「VSCO Film!數位攝影師該如何用他?」
同樣是對色調下手的後製分享:「不可不知的氣氛藥引:底色」
..
主要是講數位相機的色彩和雜訊的關係。
但講太深之前我們先來個簡單的背景知識,
以下我就先從 wiki 上的資料給大家做簡單的翻譯(Wikipedia: Color depth)。
首先,我們知道電腦只認得 1 和 0....
所以如果你的圖只有 1位元,那就只有 1 或 0 (黑或白)兩種色可用。
嗯,黑白照長這個樣子。
如果有 2位元 (2bit) 那就有四個顏色(共有四種組合: 2x2)
四色照片,很像古早前的 CGA 電腦遊戲....
如果有 3bit 那就有 8種顏色(2x2x2)
4bit 就有 16 色 (3bit x 2).... 到這裡算是 EGA 遊戲的時代了
5bit 有 32 色, 6bit 有 64 色..... 7bit 有 128 色
到 8bit 就有 256 色了!(這已經夠玩同級生2了)
(感謝網友指點,同級生2事實上只用了 16 色~~)
再來我們直接跳到 16bit 吧,這個有..... 很多色,但是事實上真的要用時也沒那麼多色。
基本上我們常用的 JPG ,是紅綠藍三色,每一色有 8bit,也就是各有 256 色。
總共加起來就有..... 16,777,216 色。看起來很多,但事實上還是有可能不夠用。
比如說大家都喜歡照的藍天,通常藍天是一整片過去的漸層,
但事實上在照片裡這麼大一片空間中,只會有淺藍到深藍而已,
那些「淡到快變白」和「深到快變黑」的藍,基本上都沒派上用場。
所以可能就只有 20 個藍色讓你畫滿整個藍天......
這樣你要是不看到一層一層的藍天,才真是怪事:
照片變成這樣應該大家都看過....
所以,簡單的來說,JPG 在某些時候,難免就會出現這樣的困擾。
在電腦螢幕上,並不會那麼容易就查覺哩!
但等你把心愛的大作拿去印大張時,你就會想翻桌了。
所以要保存和使用你的得意作品,至少也用 PNG 吧...
有關 PNG 的介紹,在我另一篇有更詳盡的解釋:PNG :被低估的強者
回到這篇的重點了。
(以下文獻參考翻譯自 Emil Martinec 的著作: Noise, Dynamic Range, and Bit Depth)
這幾年來,各家相機廠都已經開始轉用 14bit 來取代舊的 12bit 感光器。
所謂的 14bit 事實上不是只比 12 bit 多兩色喔!(上面重看一次!)
記得每多 1bit ,顏色就多兩倍,對吧?
所以 14bit 是 12bit x2x2 = 4 的顏色,等於是多四倍的顏色!!
但是這四倍的顏色真的有這麼好用嗎?
事實上非常之好用!
比如說這個漸層,是以 8bit 來做的,你會覺得他的漸層很順的由深到淺。
那我如果把色階砍到剩下 5bit 會怎樣呢?
5bit 的顏色是 8bit 的 1/8 而已喔!也就是只有... 32色。
把滑鼠移到這張圖上面看看差別在哪裡。
這不就是我們那個「斷層」的藍天嗎?
但是這篇論文有指出另一個重點!
那就是我們的相機事實上照相總是會有雜訊....
現在的 CMOS 雜訊算很少了,以前的 CCD 一開高 ISO,
馬上就被雜訊打的青紅紫藍.....
(有關 CCD 的討論請見拙作:最後的 CCD)
事實上在雜訊存在的前題下,感光器衝到 14bit 不一定有用處!
反而可能只是行銷用的噱頭!
以下這是同樣一張 8bit 的照片,但是 ISO 開高了,有雜訊出現:
但是你把游標移到照片上看看,同樣砍到 5bit...
只剩下 1/8 的顏色時,你看得到差別嗎?
由以下這張表得知,如果雜訊到如上的地步,再把 5bit 砍 75% 的顏色,都還勉強看不太出差別
當然顏色要是再砍到 2bit ,那還是會發現有斷階了....
但是我們照相時,似乎大多數的照片,都沒有這麼長一條漸層吧?
如果是一整片草地,那根本就都是一堆顏色在跳來跳去了呀。
那照之前的圖示,不就代表照草地時根本就用不到什麼 14bit 感光元件,
乾脆直接降級到 5bit 就好了,相機還可以便宜一點,不是嗎?
雖然這個論點很奇怪,但由以下這張照片來看,從 8bit 砍到 6bit....
顏色少了 75%時,如果有這樣程度的雜訊在,事實上還真的看不太出差別!
(游標移上去後仔細比較右邊的部份)
最後來張實戰吧!
以下這張照片是用 Canon 1D3 照的。故意減六級 EV 照,
以便造成 14bit 感光元件 的最高 6bit 失效,
進而取得一張以 1D3 實拍但是只有 8bit 色彩的照片。
這張是黑白照的原因,是因為作者只取出綠色的部份。
簡單的說,實戰的 8bit 照承上!
把游標移上去,看看砍掉 75% 的顏色後,從 8bit -> 6bit 會出現什麼差異。
由此可知,在雜訊存在的前題下,多出來那麼多位元的色階,真的有其必要嗎?
不可否認,在極低 ISO 的情形下,雜訊的確可以壓制的非常成功,
所以 14bit 色彩有其用處!
但如果照的是一片磚牆、叢林、馬路、食物...
本身就不是一整片漸層的東西,那這 14bit 也就真的是無用武之地了。
當然,如果你照了一張藍天,滿意到你決定印成海報掛起來....
那時你就會嫌 8bit 不夠用,你就會幹譙 JPG 是混蛋....
你就會希望相機有 14bit.....
Reference and copyright: Noise, Dynamic Range, and Bit Depth)
延伸閱讀:
VSCO 第一次玩的感想:「VSCO Film!數位時代的底片世界」
VSCO 進階討論:「VSCO Film!數位攝影師該如何用他?」
同樣是對色調下手的後製分享:「不可不知的氣氛藥引:底色」
..
PNG :被低估的強者
很多人不知道 PNG 是什麼,但是 JPG 和 GIF 卻都熟到不行....
「JPG 就那個相機照完直接可以看、不用修的那種嘛~~」
「GIF 就那個放著會自己一直動的那種嘛~~」
是沒錯。基本上這兩種是早期網路時代,最主流的照片格式。
早期為了要快速讀取網頁,照片往往犧牲畫質以求下載速度。
一個網頁的讀取若超過 100kb,那已經亮紅燈了。
但現在網路速度之快,檔案大或小基本上都不太是問題。
除非你的網頁一天幾百萬人次,那當然能節能就節能,
每一頁少花一秒鐘傳檔,加起來省的電就很可觀。
但大多數情形下並非如此。
可是大家還是都用 JPG 在分享照片、保存原檔、甚至拿去印成大張的掛起來...
這就很匪夷所思了。為什麼這樣說呢?
因為早期在制定瀏覽器規格時,事實上共有「三種」可支援的網路圖片格式。
並非只有兩種,只是這第三種很少人知道:
JPG:檔案小,失真可接受。
GIF:檔案小,大失真,但可以做動畫。
PNG:檔案大,無失真。
「什麼叫做失真?」
意思就是你存的圖,事實上有些顏色跑掉了。
所以綠草不再是美美的純綠、藍天不再是滑順的湛藍。
「有很嚴重嗎?如果很嚴重那為什麼還有人用?」
你覺得不嚴重,那就沒問題。
就像 PNG 雖然檔案大很多,但是硬碟便宜、網路速度又快,
所以我覺得檔案大小不嚴重,所以我覺得 PNG 沒問題。
端看你覺得失真到什麼程度你受不了。
「有沒有圖例可以比較?」
有!
這是 google 上隨便找的一張夜空照,剛好可以做範例(來源網址):
大致上看起來沒有問題,很漂亮的一張夜景!
你確定沒問題?
散仙這人對照片比較吹毛求疵,所以放大看一下....
..... 大部份的時候並不會如此誇張。
但如果不仔細看就把照片拿去印成大海報,
等你拿近一看,那真的就欲哭無淚了。
那如果是用 PNG 會怎樣?
散仙從去年圖庫挖一張夜景照出來對照,
這次輸出為 PSD 後存檔為 PNG,過程完全都是無失真處理。
原圖是這樣,看起來也差不多:
但是如果放大看.....
就會發現事實上天空是滑順無比的漸層。
比較可惜的是 Flickr 的圖床在壓圖之後會降低色域,
所以在此無法展現 PNG 的另外一個強項:支援 16bit 色彩。
一般的 JPG 只能支援 8bit 的顏色,但是 PNG 可以存到 16bit...
(再上去就乾脆存 TIFF 好了,先不講那部份)
bit 多有什麼好處呢?
假如今天的藍天只能用 256 色來表現,你會覺得那個藍會很滑順嗎?
假如可以用 65535 色來表現的話,你覺得會不會有更滑順的漸層呢?
一般拍照時,是很少會有極度寬廣的連續漸層空間的。
但是如果你拍藍天、拍汽車烤漆.... 那你就會碰上顏色不夠連續的問題了。
當然,網路上隨便看看是沒差別的。
可是如果你存 PNG 後,使用時跟 JPG 完全一模一樣,沒有任何差別,
那你還會想存 JPG 嗎?你確定哪天你不會回過頭,後悔當初沒選擇「無失真」呢?
最後,有關 PNG 的更多介紹,請來看一下維基: PNG
.
「JPG 就那個相機照完直接可以看、不用修的那種嘛~~」
「GIF 就那個放著會自己一直動的那種嘛~~」
是沒錯。基本上這兩種是早期網路時代,最主流的照片格式。
早期為了要快速讀取網頁,照片往往犧牲畫質以求下載速度。
一個網頁的讀取若超過 100kb,那已經亮紅燈了。
但現在網路速度之快,檔案大或小基本上都不太是問題。
除非你的網頁一天幾百萬人次,那當然能節能就節能,
每一頁少花一秒鐘傳檔,加起來省的電就很可觀。
但大多數情形下並非如此。
可是大家還是都用 JPG 在分享照片、保存原檔、甚至拿去印成大張的掛起來...
這就很匪夷所思了。為什麼這樣說呢?
因為早期在制定瀏覽器規格時,事實上共有「三種」可支援的網路圖片格式。
並非只有兩種,只是這第三種很少人知道:
JPG:檔案小,失真可接受。
GIF:檔案小,大失真,但可以做動畫。
PNG:檔案大,無失真。
「什麼叫做失真?」
意思就是你存的圖,事實上有些顏色跑掉了。
所以綠草不再是美美的純綠、藍天不再是滑順的湛藍。
「有很嚴重嗎?如果很嚴重那為什麼還有人用?」
你覺得不嚴重,那就沒問題。
就像 PNG 雖然檔案大很多,但是硬碟便宜、網路速度又快,
所以我覺得檔案大小不嚴重,所以我覺得 PNG 沒問題。
端看你覺得失真到什麼程度你受不了。
「有沒有圖例可以比較?」
有!
這是 google 上隨便找的一張夜空照,剛好可以做範例(來源網址):
大致上看起來沒有問題,很漂亮的一張夜景!
你確定沒問題?
散仙這人對照片比較吹毛求疵,所以放大看一下....
..... 大部份的時候並不會如此誇張。
但如果不仔細看就把照片拿去印成大海報,
等你拿近一看,那真的就欲哭無淚了。
那如果是用 PNG 會怎樣?
散仙從去年圖庫挖一張夜景照出來對照,
這次輸出為 PSD 後存檔為 PNG,過程完全都是無失真處理。
原圖是這樣,看起來也差不多:
但是如果放大看.....
就會發現事實上天空是滑順無比的漸層。
比較可惜的是 Flickr 的圖床在壓圖之後會降低色域,
所以在此無法展現 PNG 的另外一個強項:支援 16bit 色彩。
一般的 JPG 只能支援 8bit 的顏色,但是 PNG 可以存到 16bit...
(再上去就乾脆存 TIFF 好了,先不講那部份)
bit 多有什麼好處呢?
假如今天的藍天只能用 256 色來表現,你會覺得那個藍會很滑順嗎?
假如可以用 65535 色來表現的話,你覺得會不會有更滑順的漸層呢?
一般拍照時,是很少會有極度寬廣的連續漸層空間的。
但是如果你拍藍天、拍汽車烤漆.... 那你就會碰上顏色不夠連續的問題了。
當然,網路上隨便看看是沒差別的。
可是如果你存 PNG 後,使用時跟 JPG 完全一模一樣,沒有任何差別,
那你還會想存 JPG 嗎?你確定哪天你不會回過頭,後悔當初沒選擇「無失真」呢?
最後,有關 PNG 的更多介紹,請來看一下維基: PNG
.
2013年4月22日 星期一
4K RAW Video : Nikon V1
什麼是 4K Video 呢?這個名詞最近才剛剛開始炒作,
但事實上就是把影片的解析度加到四倍的意思。
那為什麼不叫 4X Video 呢?
事實上是這樣的。
現今主流媒體,最高的 HD 是 1080p 。也就是解析度是 1920x1080....
1920 基本上就當 2000 畫素來看了,
所以加密一倍的畫素就變成 3840.... 差不多就直接喊做 4000 了。
所以叫 4K.....
因為長和高各加一倍,所以面積就變成四倍....
當然有些機器會多一點、少一點,不過基本上大家都統稱 4K Video....
總之你會有比現在最強的電視高四倍的解析度就對啦!
看這張圖應該就清楚了(資料來源:Andrew Schar)
Canon 之前有公布他們正在研發的 4K 錄影機....
看起來就很兇吧?沒錯,吃錢也是一樣兇.....
之前提到的 Blackmagic ,除了那台小錄影機之外,他們也推出 4K 等級的專業機咧:
長像真 IKEA.... 但是論實力,我猜恐怕在 Canon 那台之上....
不過不要被那個盒子騙了,真正在用時,會加裝很多配件....
(開玩笑吧?這是變型金剛展開後的樣子嗎?)
然後還有更兇狠的,叫做 RED Epic Dragon....
這隻史詩紅龍,吃 6K.....
翅膀全部打開後,長像非常兇猛,留給有心人自己去官網收驚....
不過可以順便看一下 RED 官網有一段用 5K 錄好後縮圖的影片...
EPIC 700 from RED Digital Cinema on Vimeo.
可是今天主要想講的,不是這些貴死人的東西。
是這個: Nikon V1
因為有人發現,這台小機器可以照解析度 3872 x 2592 的照片....
(事實上也就 10MP 而已)
但是因為是用電子控制,所以可以在一秒內連拍 30 張。
而他也剛好在一秒後就把自己的緩衝區撐暴了....
但沒關係,每秒 30 張剛好是製作影片的的規格之一....
但是,如果你知道你的影片要怎麼剪接,一秒鐘事實上可以拍很多東西....
來看看人家把這台小機子發揮到什麼程度....
Nikon v1 raw test from Javier Sobremazas on Vimeo.
機身:eBay 二手價 $200......
(之後當然是你要有機器能處理 4K Raw.....大概要 $2000)
新聞分享到此先告一段落囉!
但事實上就是把影片的解析度加到四倍的意思。
那為什麼不叫 4X Video 呢?
事實上是這樣的。
現今主流媒體,最高的 HD 是 1080p 。也就是解析度是 1920x1080....
1920 基本上就當 2000 畫素來看了,
所以加密一倍的畫素就變成 3840.... 差不多就直接喊做 4000 了。
所以叫 4K.....
因為長和高各加一倍,所以面積就變成四倍....
當然有些機器會多一點、少一點,不過基本上大家都統稱 4K Video....
總之你會有比現在最強的電視高四倍的解析度就對啦!
看這張圖應該就清楚了(資料來源:Andrew Schar)
Canon 之前有公布他們正在研發的 4K 錄影機....
看起來就很兇吧?沒錯,吃錢也是一樣兇.....
之前提到的 Blackmagic ,除了那台小錄影機之外,他們也推出 4K 等級的專業機咧:
長像真 IKEA.... 但是論實力,我猜恐怕在 Canon 那台之上....
不過不要被那個盒子騙了,真正在用時,會加裝很多配件....
(開玩笑吧?這是變型金剛展開後的樣子嗎?)
然後還有更兇狠的,叫做 RED Epic Dragon....
這隻史詩紅龍,吃 6K.....
翅膀全部打開後,長像非常兇猛,留給有心人自己去官網收驚....
不過可以順便看一下 RED 官網有一段用 5K 錄好後縮圖的影片...
EPIC 700 from RED Digital Cinema on Vimeo.
可是今天主要想講的,不是這些貴死人的東西。
是這個: Nikon V1
因為有人發現,這台小機器可以照解析度 3872 x 2592 的照片....
(事實上也就 10MP 而已)
但是因為是用電子控制,所以可以在一秒內連拍 30 張。
而他也剛好在一秒後就把自己的緩衝區撐暴了....
但沒關係,每秒 30 張剛好是製作影片的的規格之一....
但是,如果你知道你的影片要怎麼剪接,一秒鐘事實上可以拍很多東西....
來看看人家把這台小機子發揮到什麼程度....
Nikon v1 raw test from Javier Sobremazas on Vimeo.
機身:eBay 二手價 $200......
(之後當然是你要有機器能處理 4K Raw.....大概要 $2000)
新聞分享到此先告一段落囉!
2013年4月15日 星期一
最後的 CCD
2012 年結束後,在數位相機的領域中,有個核心元件也巧巧的結束了。
那就是感光元件 CCD....
現在起除了非常少數的狀況外,各家的感光元件已經改為 CMOS ...
(在此先不討論中片幅以上及少見的專業領域的東西)
講這麼專業幹麻呢?這些專有名詞太艱澀了啦~~~
我知道、我知道,所以我跳過那些可以 wiki 的論文不講,
只用簡單的文字,來分享這段值得緬懷的歷史。
很早以前(就說五六年前吧),各家相機廠都是用 CCD 做為感光元件的。
(Canon 除外,他獨衷 CMOS ,反正他自己用自己做的東西)
那時候的 CMOS 照相的品質普遍低於 CCD,顏色總是有點灰、不討喜。
(不知道 Canon 都怎麼調校的,他們比較不一樣)
各家只會在隨身消費機上面用 CMOS...
一旦到了單眼大砲,每個人都端出 CCD....
為什麼呢?因為在普通狀況下,CCD 的色彩就是比較飽滿!
(事實上以物理證明,CCD 的確吸收比較多光)
而 CMOS 就要到很高 ISO 後才能開始展現實力。
當你的機子是一體成型、拿了就拍時,
用 CMOS 最方便。因為隨便廠商怎麼調,反正最後出張漂亮的 JPG 給你就好。
可是如果你買的是大砲,又要能全手動控制、又要能開 RAW 檔後製....
那大家只敢拿 CCD 出來用。因為用 CMOS 弄出來的原始檔,不太上相....
然後就進入了 2008 年的經濟大崩盤...
喔,講錯了,是高 ISO 大戰元年!
因為在 2007 年底時,Nikon 推出了一台怪物:D3
而這台機子首次證明了 CMOS 的高 ISO 戰鬥力已經遠遠超過想像。
D3 出世的時機,事實上就是專門出來搶奪 2008 北京奧運的運動攝影。
而運動攝影這東西,就是一句「快門能多快就要多快,永遠不夠用」!
所以大光圈拼到最後就是拼高 ISO.... 而 Canon 和 Nikon 最後就是打 ISO 大戰。
(人家場上拼奧運,這兩家也在拼自己的奧運...)
中場休息來張照片分享,Nikon D3 的範例照,來自於 Nikon 官方 blog:I AM NIKON
由此照片可知道這片感光元件在夜拍時的驚人實力!
就像 F1 賽車比賽,比到最後總會把一些高級技術下放到普通車上面一樣。
Canon 和 Nikon 這場大戰,已經證明了最頂端的 DSLR 就只有 CMOS 的天下。
而高 ISO 領域大為苦手的 CCD ,只好把頭銜讓出來了。
(事實上 CCD 並沒有被一刀斃命,不過這是後話....)
所以從 2008 起,各家的主力消費機種也都漸漸看不到 CCD 的蹤影了。
你可記得上一次覺得 ISO 1600 不敢用是什麼時候的相機嗎?
事實上 ISO 1600 就是一個分水領。
CCD 大多數只能打到 ISO800 ,有少數機種可以拼上 ISO1600....
而當時 CMOS 的 ISO1600 並沒有明顯贏過 CCD,可是各廠私下實驗的樣品機,
早就已經進入 ISO 3200 可用的領域。
此時此刻,各家都已經看到未來就是要拼 CMOS 了。
到了 2012 年時,我們已經看到每一台相機從 ISO 100 一路開到 ISO 1600 為止,
畫質基本上都差不多沒變過。而中高階機種甚至就常駐放在 ISO3200 就好。
這已經是 CCD 時代想都不敢想的事~~~
或許有些人會想:啊就像五速自排車取代四速自排車一樣呀。
這年頭還有人在用四速的嗎?
但事實上並不能這樣說。因為在低 ISO (也就是100~400間)的領域,
CCD 還是隨時能過來搧他個一巴掌。打完反手再搧回去, CMOS 都不敢吭一聲....
這比較像是現在已經沒有人在戴玻璃眼鏡了一樣。
如果塑膠鏡片真的這麼屌,那鏡頭還有人在用玻璃嗎?
如果隆乳這麼厲害,還有人會想去吃木瓜嗎?
(orz....)
不信?來一張 CCD 的作品吧,讓大家看看 CCD 在光源充足時,補捉色彩的實力有多迷人:
看那飽滿的色澤... 就如正片一樣。一照到就已經知道有好物入袋了... (來源網站:KenRockWell.com)
[回原題]
在淘汰 CCD 的過程,動作最快的應該要算是小片幅的製造商了。
因為越小的感光元件,越難搞定 ISO.... 所以就越想跳離 CCD 的枷鎖。
因此,Olympus 在 2006 年時,推出了「全世界最小的數位單眼相機」:E-400後,
才一眨眼,只在歐洲小賣了幾百台,馬上就推出改用 CMOS 的 E-410....
E-400 也因此成了 Olympus 的最後一台 CCD 相機。
(還歐洲限定喔,收藏迷應該最吃這套了!絕殺的淒美結局~~~)
而另外一家在 2006 年就收山不做 CCD 的,
是號稱最追求畫質的、婚攝業者不買不行的 Fujifilm...... (跌破眼鏡...)
Fujifilm S5-Pro, 富士最後的 CCD 作品。
可是我畢需替 CCD 平反一下(謎音:你好像一直都在幫 CCD 說好話咧?)....
因為 Fujifilm 推出單眼相機的動作一直都超慢,甚至有很多人一直認為還有 S7-Pro 要推出
所以說不定 Fuji 是研發 S7-Pro 到最後一刻才決定不做的。
因此 Fuji 說不定一直到 2008 年為止都還在想辦法弄 CCD....
但是撇開一向風格迴異的 Fuji 不算,一般來說,相機廠商都是每半年推出一批新產品。
所以大概可以說,在一個廠商推出他們的「最後一台 CCD 相機」後,
差不多再半年,這個廠商就再也沒有 CCD 產品在生產線上了。
2007 是個怪年,因為沒有一家相機廠的最後一台 CCD 相機是在這一年推出的。
連 Nikon 自己,明明都推出了 D3..... 卻都還在出 CCD.....
到了 2008 年....
Pentax 在一月份為入門機 K200D 裝上了 CCD 後,
同一時間發表的 K20D 中階款,竟然是 CMOS..... 這已經很明顯了,Pentax 的 CCD 相機只是在消耗掉庫存。
沒想到才在九月,Pentax 的 K-m 推出,竟然還是一台 CCD 相機。
(大概是 K200D 清庫存清太慢)
不管這個策略有沒有效,我們只知道這的確是 Pentax 的最後一台 CCD 相機: K-m 。
2009 年, Nikon 在七月推出了他的最後一台 CCD 相機: D3000....
11月時 RICOH 的怪兵器 GXR 推出了最後一台使用 CCD 的鏡頭組件...
2010 年,怪怪廠 Sony 竟然還推出一台 A390 是用 CCD 的相機!
Sony A390.... 對普通消費大眾來說,最後發表的 CCD 相機。
2011 年起,已經看不到有人的新機發表會,公布任何 CCD 相機了。
甚至,想找 CCD 的相機,只能在停產清單裡面找。任何仍在生產線上的機子都是 CMOS....
CMOS 對新一代文青來說,連聽都沒聽過,有聽過的還會笑你是 LKK....
但是....
事實上在 2011 到 2012 年這兩年間,有一間相機廠商仍然不斷的生產 CCD 相機。
這家廠商一直有很怪的脾氣....
他曾經發明了「自動對焦」,然後覺得「我們的客人知道怎麼對焦」,
所以就把這個專利賣給別人了......
對,他的脾氣怪到連到 2012 年都還在生產手動對焦的相機。
他的脾氣怪到.... 別人都已經停止生產 CCD 兩年了,
他還是為了畫質在死咬著 CCD..... 還是在生產。
不過在 2012 年底,他公布了兩台新產品。
終於還是結束了 ....
最後的 CCD 相機:
Leica M9
來看看他實力吧。
(來源網站:KenRockWell.com)
如果現在還想要找 CCD 的相機,只有往中片幅找了。
Hasselblad H-series
Pentax 645D
Phase One 645DF....
總之,CCD 已經變成一般人無緣使用的專業兵器了。
如果想回味 CCD.....
你還有時間從二手市場,找到很多很便宜的好物!
後記(2013-05-01):
無意間發現,事實上 Leica 新一代的相機還是有 CCD 呢!
那就是這台小號版的 M-E
但散仙轉頭一想,有個怪想法,就去查了一下這台數位相機史上最無腦的黑白機....
Leica M Monochrome
(對,這台只能照黑白....)
跟之前講的最後的 CCD 那台 M9.....
竟然都是 18MP 畫素的機,好奇看一下解析度,三台都是 5212 x 3472....
哪有這麼剛好?啊不就都同一片 CCD ,賣不完趕快再追加一個型號出清是嗎?
好啦,所以 CCD 還沒死。但是還真是最後一片 CCD 剝三層皮....
Leica ,這樣吃像不好看啦!
那就是感光元件 CCD....
現在起除了非常少數的狀況外,各家的感光元件已經改為 CMOS ...
(在此先不討論中片幅以上及少見的專業領域的東西)
講這麼專業幹麻呢?這些專有名詞太艱澀了啦~~~
我知道、我知道,所以我跳過那些可以 wiki 的論文不講,
只用簡單的文字,來分享這段值得緬懷的歷史。
很早以前(就說五六年前吧),各家相機廠都是用 CCD 做為感光元件的。
(Canon 除外,他獨衷 CMOS ,反正他自己用自己做的東西)
那時候的 CMOS 照相的品質普遍低於 CCD,顏色總是有點灰、不討喜。
(不知道 Canon 都怎麼調校的,他們比較不一樣)
各家只會在隨身消費機上面用 CMOS...
一旦到了單眼大砲,每個人都端出 CCD....
為什麼呢?因為在普通狀況下,CCD 的色彩就是比較飽滿!
(事實上以物理證明,CCD 的確吸收比較多光)
而 CMOS 就要到很高 ISO 後才能開始展現實力。
當你的機子是一體成型、拿了就拍時,
用 CMOS 最方便。因為隨便廠商怎麼調,反正最後出張漂亮的 JPG 給你就好。
可是如果你買的是大砲,又要能全手動控制、又要能開 RAW 檔後製....
那大家只敢拿 CCD 出來用。因為用 CMOS 弄出來的原始檔,不太上相....
然後就進入了 2008 年的經濟大崩盤...
喔,講錯了,是高 ISO 大戰元年!
因為在 2007 年底時,Nikon 推出了一台怪物:D3
而這台機子首次證明了 CMOS 的高 ISO 戰鬥力已經遠遠超過想像。
D3 出世的時機,事實上就是專門出來搶奪 2008 北京奧運的運動攝影。
而運動攝影這東西,就是一句「快門能多快就要多快,永遠不夠用」!
所以大光圈拼到最後就是拼高 ISO.... 而 Canon 和 Nikon 最後就是打 ISO 大戰。
(人家場上拼奧運,這兩家也在拼自己的奧運...)
中場休息來張照片分享,Nikon D3 的範例照,來自於 Nikon 官方 blog:I AM NIKON
由此照片可知道這片感光元件在夜拍時的驚人實力!
就像 F1 賽車比賽,比到最後總會把一些高級技術下放到普通車上面一樣。
Canon 和 Nikon 這場大戰,已經證明了最頂端的 DSLR 就只有 CMOS 的天下。
而高 ISO 領域大為苦手的 CCD ,只好把頭銜讓出來了。
(事實上 CCD 並沒有被一刀斃命,不過這是後話....)
所以從 2008 起,各家的主力消費機種也都漸漸看不到 CCD 的蹤影了。
你可記得上一次覺得 ISO 1600 不敢用是什麼時候的相機嗎?
事實上 ISO 1600 就是一個分水領。
CCD 大多數只能打到 ISO800 ,有少數機種可以拼上 ISO1600....
而當時 CMOS 的 ISO1600 並沒有明顯贏過 CCD,可是各廠私下實驗的樣品機,
早就已經進入 ISO 3200 可用的領域。
此時此刻,各家都已經看到未來就是要拼 CMOS 了。
到了 2012 年時,我們已經看到每一台相機從 ISO 100 一路開到 ISO 1600 為止,
畫質基本上都差不多沒變過。而中高階機種甚至就常駐放在 ISO3200 就好。
這已經是 CCD 時代想都不敢想的事~~~
或許有些人會想:啊就像五速自排車取代四速自排車一樣呀。
這年頭還有人在用四速的嗎?
但事實上並不能這樣說。因為在低 ISO (也就是100~400間)的領域,
CCD 還是隨時能過來搧他個一巴掌。打完反手再搧回去, CMOS 都不敢吭一聲....
這比較像是現在已經沒有人在戴玻璃眼鏡了一樣。
如果塑膠鏡片真的這麼屌,那鏡頭還有人在用玻璃嗎?
如果隆乳這麼厲害,還有人會想去吃木瓜嗎?
(orz....)
不信?來一張 CCD 的作品吧,讓大家看看 CCD 在光源充足時,補捉色彩的實力有多迷人:
看那飽滿的色澤... 就如正片一樣。一照到就已經知道有好物入袋了... (來源網站:KenRockWell.com)
[回原題]
在淘汰 CCD 的過程,動作最快的應該要算是小片幅的製造商了。
因為越小的感光元件,越難搞定 ISO.... 所以就越想跳離 CCD 的枷鎖。
因此,Olympus 在 2006 年時,推出了「全世界最小的數位單眼相機」:E-400後,
才一眨眼,只在歐洲小賣了幾百台,馬上就推出改用 CMOS 的 E-410....
E-400 也因此成了 Olympus 的最後一台 CCD 相機。
(還歐洲限定喔,收藏迷應該最吃這套了!絕殺的淒美結局~~~)
而另外一家在 2006 年就收山不做 CCD 的,
是號稱最追求畫質的、婚攝業者不買不行的 Fujifilm...... (跌破眼鏡...)
Fujifilm S5-Pro, 富士最後的 CCD 作品。
可是我畢需替 CCD 平反一下(謎音:你好像一直都在幫 CCD 說好話咧?)....
因為 Fujifilm 推出單眼相機的動作一直都超慢,甚至有很多人一直認為還有 S7-Pro 要推出
所以說不定 Fuji 是研發 S7-Pro 到最後一刻才決定不做的。
因此 Fuji 說不定一直到 2008 年為止都還在想辦法弄 CCD....
但是撇開一向風格迴異的 Fuji 不算,一般來說,相機廠商都是每半年推出一批新產品。
所以大概可以說,在一個廠商推出他們的「最後一台 CCD 相機」後,
差不多再半年,這個廠商就再也沒有 CCD 產品在生產線上了。
2007 是個怪年,因為沒有一家相機廠的最後一台 CCD 相機是在這一年推出的。
連 Nikon 自己,明明都推出了 D3..... 卻都還在出 CCD.....
到了 2008 年....
Pentax 在一月份為入門機 K200D 裝上了 CCD 後,
同一時間發表的 K20D 中階款,竟然是 CMOS..... 這已經很明顯了,Pentax 的 CCD 相機只是在消耗掉庫存。
沒想到才在九月,Pentax 的 K-m 推出,竟然還是一台 CCD 相機。
(大概是 K200D 清庫存清太慢)
不管這個策略有沒有效,我們只知道這的確是 Pentax 的最後一台 CCD 相機: K-m 。
2009 年, Nikon 在七月推出了他的最後一台 CCD 相機: D3000....
11月時 RICOH 的怪兵器 GXR 推出了最後一台使用 CCD 的鏡頭組件...
2010 年,怪怪廠 Sony 竟然還推出一台 A390 是用 CCD 的相機!
Sony A390.... 對普通消費大眾來說,最後發表的 CCD 相機。
2011 年起,已經看不到有人的新機發表會,公布任何 CCD 相機了。
甚至,想找 CCD 的相機,只能在停產清單裡面找。任何仍在生產線上的機子都是 CMOS....
CMOS 對新一代文青來說,連聽都沒聽過,有聽過的還會笑你是 LKK....
但是....
事實上在 2011 到 2012 年這兩年間,有一間相機廠商仍然不斷的生產 CCD 相機。
這家廠商一直有很怪的脾氣....
他曾經發明了「自動對焦」,然後覺得「我們的客人知道怎麼對焦」,
所以就把這個專利賣給別人了......
對,他的脾氣怪到連到 2012 年都還在生產手動對焦的相機。
他的脾氣怪到.... 別人都已經停止生產 CCD 兩年了,
他還是為了畫質在死咬著 CCD..... 還是在生產。
不過在 2012 年底,他公布了兩台新產品。
終於還是結束了 ....
最後的 CCD 相機:
Leica M9
來看看他實力吧。
(來源網站:KenRockWell.com)
如果現在還想要找 CCD 的相機,只有往中片幅找了。
Hasselblad H-series
Pentax 645D
Phase One 645DF....
總之,CCD 已經變成一般人無緣使用的專業兵器了。
如果想回味 CCD.....
你還有時間從二手市場,找到很多很便宜的好物!
後記(2013-05-01):
無意間發現,事實上 Leica 新一代的相機還是有 CCD 呢!
那就是這台小號版的 M-E
但散仙轉頭一想,有個怪想法,就去查了一下這台數位相機史上最無腦的黑白機....
Leica M Monochrome
(對,這台只能照黑白....)
跟之前講的最後的 CCD 那台 M9.....
竟然都是 18MP 畫素的機,好奇看一下解析度,三台都是 5212 x 3472....
哪有這麼剛好?啊不就都同一片 CCD ,賣不完趕快再追加一個型號出清是嗎?
好啦,所以 CCD 還沒死。但是還真是最後一片 CCD 剝三層皮....
Leica ,這樣吃像不好看啦!